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国药市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8-06 分类:千年药都
从中药材鉴别种植加工炮制制药到方剂的研究,安国人先后培育出了八大祁药,出版了祁州药材栽培技术祁州中药材加工炮制工艺祁州中医验方集锦等,并将之推广到全国,近年又有安国市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等书问世

安国,我国四大药都之一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就成了我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称祁州为药州”“药都”“天下第一药市 ,素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之说,享有祁州药材名天下之盛誉。药市不仅是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民俗文化,而且在带动药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2006520日,安国药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药王庙会

1.药王庙会特点

第一,药王庙会作为社会运行机制中的经济载体、文化载体,承纳了浩瀚如烟的本地民间文化,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道德风尚和审美趣味。

第二,药王庙会的“人文性”比较强,它和集市相融合,集祭祀、娱乐、贸易于一体。宗教祭祀色彩淡化,庙会的重点是药材的交易和交流。其他商品交易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成为该庙会的辅助项目。第三,由于药王庙会的药材交流的特点,从而确定了庙会人员的广泛性和确定性,以药材经营加工商户和人员为主,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一小部分周边国家,这是不同于其他地方庙会的一个显著特点。第四,由于药王庙会的兴盛,使安国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药材交流中心,被誉为"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

2.价值

药王庙会在安国占有重要地位,在河北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当地独特的民间文化,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民俗文化。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庆典祭祀、文艺表演、地方饮食、手工艺制品都可以在庙会期间得到充分的展示,对研究民俗风情,传统礼仪意义重大。

(2)带动药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促进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药材的加工炮制上,安国历代药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高超的技术。在加工技术上有“祁州四绝”,在加工工具上,有安国独特的一系列加工工具,且久负盛名。

3.药王庙会仪式

药王庙会有一套较严格的仪式,并成为定例,历代遵行。

(1)庙会日期。明万历元年(1573)后,每年春或冬(清明节或寒食节前)举行一次庙会。清雍正以后年年有两会,有“春五秋七”之说,即春会5个月,秋会7个月。大规模庙会正期主祭日为春庙农历四月二十八(传说为药王的生日),秋庙农历十月十五(传说为药王的祭日),药王庙开启正门,俗称:“正日子”,供各界人士参拜。其余则“天天小会,日日经商”,进行中药材、中成药贸易活动,经年不断,长盛不衰。

(2)药王庙会有其独特的酬神形式和参拜礼仪。酬神:富裕者,演戏3天或5天,甚至半月;敬四抬或八抬大供;献鼎、树伞、塑金身、挂匾、献袍、捐香火地等,出手十分大方,以表其虔诚之心。贫困者叩头,由患者或家属步一叩至殿前止,捐资、烧香、许愿、劳役,到庙内扫地一天或数日。礼仪∶一般百姓和药商团体拜谒,行四叩礼,另供面食,三牲祭品。自清至民国,凡本县长官,每月初一、十五临庙祭祀,行三跪九叩礼。“七七事变”后此礼方废。平时每月初一、十五开药王庙旁门,任百姓参拜;春会四月二十八和秋会十月十五开启正门,参拜者自备供品行一跪四叩礼。“十三帮”药商团体参拜,鸣放鞭炮,吹奏鼓乐,以示富有和对药王的虔诚。每逢庙会开始演唱迎神曲∶“神之来,来乘黄,越人秦缓从其傍,蓬莱之药贮满囊。诛二竖,走三彭,置我民兮,春熙之堂。”庙会结束演唱送神曲:“神之去,鸾镪镪,仓公素女同翱翔,龙虎之药留丹房,砭散露,艾旗张,登我民兮,不死之乡。”

(3)庙会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庙会由“十三帮”轮流主持,每帮3天。主持者为显示本帮实力,往往同时雇请三四个戏班,在药王庙戏楼和南关大、小药市献戏,昼夜不停。每帮第一天献戏时,于殿前摆供、上香,献戏日不做生意。最后一天,在戏台前聚餐,谓之“乐宴”。演戏日,各帮均大事铺张,药王庙前,大、小药市悬灯结彩、挂旗张幔、争奇斗胜。历届以京通卫帮最为豪华富丽,北京同仁堂乐家父子备有京剧行头,每年必粉墨登场,亲酬药王。此外,耍猴子卖艺、跑马戏、演魔术、说鼓书、拉洋片的遍布庙会各个角落。

二 人人懂药的药都氛围

安国人常常说安国之所以是药都,第一是因为安国有个药王庙,第二是因为在安国人人都懂药,人人都能说出点和药有关、和药业有关的知识。近千年的药材交易、种植和加工历史让安国几乎家家户户都经营着药材,对中草药的药性也都略知一二。经营药材除了让安国人在经济上受益外,健康上更是获益匪浅。安国每户人家里都备有药酒,炖汤时加点枸杞、红枣,熬药粥、做家常药膳,甚至还有药浴,赶上个感冒咳嗽的小病小灾,自己去药市上抓点草药,熬个板蓝根汤,很方便,见效也快。可能是中草药的熏染让安国人自然而然对健康比较关注,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安国人生活中处处有药,在美化环境的时候,安国种的是药花、药草、药树,在对外交往中,礼品是滋补药,与外面的结识也是因药而起。再有,人们的精神、欣赏、娱乐、文化生活都和药有牵连。就连街上的小孩子也识得几种中药材,知道一些药理药性。

三 工艺与知识

几百上千年的药业传统,使安国人积累了丰富的药业知识、药业工艺。从中药材鉴别、种植、加工炮制、制药到方剂的研究,安国人先后培育出了八大祁药,出版了《祁州药材栽培技术》《祁州中药材加工炮制工艺》《祁州中医验方集锦》等,并将之推广到全国,近年又有《安国市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等书问世。

安国药人掌握了精湛的加工、炮制、成药加工制作技术。安国的切药技艺独特,经验丰富,为全国之冠。如“百刀槟榔”,一个大如枣、坚如石的槟榔经调制后,可切出100多片,片薄如绵纸,微风吹来,可随风飘扬。“蝉翼清夏”,蚕豆粒大小的清半夏经用白矾蒸煮后,刀切成片,薄如蝉翼,轻似雪花,放在手心轻轻一吹,飘然升空。“云片鹿茸”,将鹿茸加热后切成的片子,状如云片,薄如绢帛,放在舌尖,即刻融化。“镑制犀角”,把坚硬如铁的犀牛角用特制的钢挫排刀镑成薄片,形似刨花。

四 口头传说和表述

在安国药业发展中,流传着大量的药王传说、药王庙传说、中草药传说、谣谚、诗词歌赋、药联、谜语戏曲等口头表述。这些口头文化遗产都是安国人民从生活中、从生产中对药和药业的体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生活状况,也寄托了他们的美好愿望。如童谣∶

你拍一我拍一,春暖花开种黄芪;

你拍二我拍二,北雁回归掐芥穗;

你拍三我拍三,欢歌笑语辫紫菀;

你拍四我拍四,秋高气爽捋故子;

你拍五我拍五,晒完知母晒贝母;

你拍六我拍六,发家致富种瓜萎;

你拍七我拍七,滋身健体祁薏米;

你拍八我拍八,重阳佳节赏祁菊;

你拍九我拍九,收了白丑收黑丑;

你拍十我拍十,家家户户刨白芷。

再如“不怕早、不怕涝,就怕没了祁州庙”“要想富得快,多多种药材”“不到祁州药不全”“祁州庙,举步可得天下药”“黄金有价药无价”“药材金子药材土”“骑马坐轿不如切药”等民谚,都鲜活地反映了药业在安国的重要性。

由于药都传说之多,又已有专门论述,不再赘述。

五 贸易传统与经营习俗

1.议价

集市交易,一般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药材、牲口、粮食、木材等大宗贸易有交易员从中撮合。明讲即交易员当面“讲价”,对双方都不隐瞒,收取正常手续费。暗讲即买卖双方不会价,交易员分头了解要价、出价情况,再分头撮合。交易员可从中渔利。暗讲有“摸手”和“行话”等方式。

春、秋、冬季,交易员将手伸入卖方或买方衣袖中或衣襟下,夏季用毛巾盖在手上,用代表不同数目的手势触对方手,双方满意即说“行啦”,如不满意也用手指讨价还价。手指表示的数字,1~5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手指表示,挠手为 6,捏手为7,叉开拇指与食指为 8,勾指为 9,今此俗尚存。

六 药戏

安国市发现了一部长篇药剧本《药绘图》。剧中人物全是以中药拟人而命名,故事曲折跌宕。 此发现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剧目拓展了新的题材范围。

《药绘图》是安国市南王买村程彦发先生家藏手抄本。《药绘图》剧涉及的人物有90余人,出场人物50余人,全部是以中药拟人而命名,包括中草药的根基类、全草类、果实类、花类、枝叶类和动物中药材。除散佚的部分,共16出。《药绘图》手抄本当属明传奇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悲欢离合,既有皇帝人参与反叛的藜芦之争,又有百合与母亲奇特的离别和相见,还有百合与表妹紫菀的订婚投亲。

《药绘图》剧中将中药材拟人化,将药性和人性结合,颇有情趣。如人参被称为药中之王,以人参为皇帝。其他药为人参的属下。人参为补益上品,而藜芦为吐逆要品,药性相反。将这两味药拟人化,构思为藜芦反叛人参,人参派兵将平息,矛盾冲突尖锐。药王认为人参与藜芦药性虽相反,为人治病缺不可,不能坐视争斗,设法解和。剧中主题思想也积极。剧中人物用乳白色、半透明的百合拟人化为青年学子,使人自然联想起年轻俊美的白面书生。用紫菀、橘红、花粉拟人化为少女更为形象。用贝母和知母拟人化百合的母亲和紫菀的乳娘,既形象,也颇符合戏曲的行当。至于用白花蛇和乌梢蛇比作能兴风作浪乔装引诱青年学子的反面人物,形象符合民间传说。

七 药膳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中医学中衍生出中医食疗保健学,如今国人更加相信“食疗养生是亚健康群体通往健康之路”,中医理论与营养学的结合,使“食疗养生”更加科学化。

药膳是指用食物与药物一起加工烹调制做成的菜、饭、羹汤。可分为营养滋补类、防病祛病类、抗衰防老类、护肤养容类、食疗康复类以及酒类、营养药茶类,有上百个品种,安国人懂药、善于用药,将食补与保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日常的饮食中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例如,薏仁莲子粥,将薏仁加水,大火煮开小火熬,加莲子肉,煮至粥状,加冰糖、桂花少许,有理气健脾利胆的功效,李时珍曾说:“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再如三花茶,将玫瑰花、金银花、茉莉花各10克,取沸水200毫升冲泡,加盖焖10分钟,花香扑面,液汁透亮,饮之清透肺腑,有祛火、养颜之功效。此外,安国著名的药膳还有黄芪焖鸡、虫草扒肘子、糖醋山药鱼、薏米八宝饭等,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还有清热、滋阴、润肺、养肝等的保健作用。

八 民间艺术

1.安国架鼓

安国架鼓,据传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安国市城东大文村一陈姓铁匠引进,后来逐渐传遍全市。安国的架鼓,一般像桌面那样大,最大的直径可达五六尺安国架鼓的鼓谱有70多套,现在一般只能敲出30多套。有用于祭祀、祈雨、祝寿的“行龙鼓”“和尚行香”,有用于欢庆、迎宾活动的“摇铜鼓”“龙斗虎”“小紧边”“摘瓜”“小狗咬”,有用于武术、狮子舞伴奏的“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珍珠倒卷帘”,还有反映民间传说的“二郎担山”“迷魂阵”等。安国架鼓,每逢花会或庆典、祭祀、迎亲时进行演奏,是庙会、花会和其他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的主力军,全市11个乡镇都有架鼓队存在,其中以杨翟、韩村、门东、南马等队较为有名。

在民间广泛地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只有安国市大文村的架鼓队还保留着陈铁匠架鼓的原汁原味,在原地敲击或一面行进一面敲击,而安国市流霜村的架鼓队则会蹦起来、跳起来,大步奔腾,镲铙飞舞,鼓点变化花哨。一般现代的架鼓演奏,基本上都属于后者。

2.安国花鼓落子

安国花鼓落子是一种古老的歌舞艺术形式。明代,乞丐乞讨时,挎小鼓登门唱小曲儿,因曲调婉转凄楚,且多即兴道出生活艰辛,深受人民喜爱。清初,乞讨小曲儿,发展为较广泛的民间传唱,至乾隆年间,形成了挎腰鼓击手锣边舞边唱的花鼓落子,流行百余年,民国初渐衰。新中国成立后,仅西秋元村花鼓落子艺人纪费力在世。1958年,县文化馆群艺干部彭学英搜集整理了纪费力和北辛庄村(今属博野县,时并入安国)王洛先表演的花鼓落子,取两家之长,并通过艺术加工,将单人表演改为集体表演,同时增加了和男演员对等的女演员,排练出《歌舞四化》花鼓落子舞蹈节目,登上文艺舞台。

艺术加工后的花鼓落子,表演时男女演员各二或各四,身着汉民族彩服,男头裹白毛巾,女头梳长辫,腰挎彩绘龙凤花鼓,左手持小手锣,右手持长穗鼓槌伴着悠扬婉转的民族乐曲,边敲、边唱、边舞。

3.安国老调

安国老调是一种流传冀中、冀南广大地区,深受观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源于元明以来流行的民间小曲“河西调”,在近代唱腔板式及文武场伴奏上大致相同,但它却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

清朝雍正年间,安国市药业蓬勃发展,南北药材大汇集、大流通,带来了文化大交流,流传于白洋淀西部的民间小调河西调,也随之传入安国。河西调传唱一百多年后,至光绪初年形成地方戏雏形。当时,比较有名的艺人张金奎、张林山、崔相云等博采众长,既融入同台丝弦的高亢激昂,又吸收白洋淀一带老调的婉转悠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所以,安国老调又称南路老调。

安国老调不仅有《万寿山》《反徐州》《呼延庆打擂》《封神榜》等完整的演出剧目,而且文武场齐备,各种行当健全。民国初年,程各庄、张乡、大章、西崔章纷纷组建老调戏班,到深泽、武邑、饶阳、安平一带演出,形成老调一家独占冀南的局面。

安国市老调剧团从1958年起开始上演现代戏,编创移植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赤道战鼓》《刘三姐》《三月三》等30多出现代戏,设计出新式布景,加上管弦乐,为适应剧情发展需要,又编创了文腔中低回婉转的“反调”,填补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时还对花脸唱腔进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运用,受到观众的欢迎。

4. 安国吹歌

吹歌传入安国已有160多年。相传,清道光十二年(1832),唢呐吹奏传入安国南关, 磁河、 小清河一带的音乐爱好者纷纷仿效,一时,吹歌风靡了南乡、西乡数十个村庄。后来吹歌从为祭祀、庆典演奏,发展到在节日花会、喜庆丰收、娶妇嫁女、生子拜寿、掘井建房、出殡上坟等活动中演奏。乐曲也由原来的几支、十几支发展到上百支。最有代表性的有《百凤朝阳》《庆丰收》《红绣鞋》《放风筝》《茉莉花》以及专用的悲调、喜歌、拜寿等乐曲。安国吹歌主乐器是大、中、小唢呐,配以笙、管、笛及鼓、锣、镲。每逢出会演出,吹歌队均被排在前面,乐手手持锃亮的红木杆铜唢呐,吹出一支支动人的乐曲,往往是演奏了一曲又一曲。有时乐手还要一手执唢呐,一手执大管,两件乐器轮流着吹奏,再加上嘴里衔着口哨,或随时将大管换成牛角、喇叭头等,奏出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感情。还有的乐手在板胡、二胡伴奏下,演奏河北梆子、老调、丝弦等地方戏唱段,扮老生、妆花脸、唱小旦,生旦净丑的唱腔都用唢呐、大管、口哨、牛角、喇叭头来完成。1949年后,安国吹歌新曲牌《翻身道情》《送郎参军》等应运而生。在演奏形式上,不仅服饰创新、配器丰富、队伍扩大,而且搬上舞台银幕,通过录音录像走向全国。

此外,安国还流行有"北昆曲"之称的昆曲流派“弋阳腔(俗称高腔)”舞狮子、少林会、高跷等民间艺术。

孔旭红,博士,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十三届保定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