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现隶属于河北省,为保定市县级市。安国因药业繁荣而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自宋代始,逐渐成为我国一大商业都会,素有“千年药都”之称,安国药市被誉为“天下第一药市”(《中国药史学科》385页)。
一.安国历史沿革
安国古称“祁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个时期,为古冀州、幽州之地。春秋属鲜虞,后属中山(今平山、定州、安国一带),战国属赵。《舆地广记》载:“中山府尧始封于此,故山曰尧山,水曰祁水,州(指祁州)以祁为名,实是因之。”
安国于西汉置县,治安国城。前201年,汉高祖封开国大将王陵为“安国候”,取“安邦定国”之意,县名根据封爵而得,这是安国县名称之始。本地刘氏莹地碑文载:“安国古郡也,西汉王陵封安国候,食邑万户,厥后其城即安国名。”汉时的安国城遗址位置在西安国城的城北,占地面积34200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末年,宁远将军杨桢到安国一带避乱,曾于此结义徒,招兵马。隋开皇六年,隋文帝杨坚念其祖父功德,取“结义人众”之意,将安国县改名为义丰县。唐朝时期,因契丹叛唐,孙万荣统兵入境,攻陷冀州、定州、赵州,唯义丰久攻不破。为褒扬义丰军民誓死守城之气节,武则天赐名“立节”县。唐中宗复位后,复名义丰,立节县名仅用8年。
北宋太宗兴国初年,降义丰县改名为“蒲阴”。蒲水故道自西崔章起,经五仁桥至流罗河沟止。因县城在蒲水之阴,故名“蒲阴”。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曾在蒲水南畔题“蒲水威观”石刻,笔迹苍劲有力,石刻保存至今。
唐朝时期,朝廷于无极置“祁州”,蒲阴县为其辖属。宋初,蒲阴药业经济繁荣,县城扩大,祁州置所移到蒲阴县城。从北宋移州至此到1913年,沿用“祁州”之名900年。祁州之名,历史较久,影响亦大,故人们习惯称安国为“祁州”,安国药市为“祁州药市”。
民国初废州立县,复用古名“安国县”。1991年,撤县建市,为安国市。古邑新兴,蒸蒸日上。自此,一个中药产业特色鲜明的安国市迅速崛起。
二.千年药都形成与发展
安国声名远播,成为“千年药都”,当追溯到著名文物古迹“药王庙”。安国一带是汉光武帝刘秀征战之地,也流传下来很多传说。据安国地方志载,东汉开国功臣邳彤,满腹文韬武略,精通医道药理,常到民间行医为百姓治病,被尊崇为“药王”。邳彤死后葬于安国南关,当地百姓遂建“邳彤庙”,又称“皮王神阁”,尊崇邳彤为本州土神。邳彤庙建成后,善男信女祭祀,百姓赴庙求医,香火日渐兴旺,后来逐渐发展为药王庙会。
北宋时期,国内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至50余个国家和地区。朝廷开办官方药局,中药工商体系全面建立,古代中药业发展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宋徽宗时,加封邳彤为“明灵昭惠显佑王”,成皇封“药王”,邳彤之名益加火炽,安国药业也因而大振。全国各路药商,纷至沓来,云集安国,并把药材输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庙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药材交易的场所——药市,到元朝时期,安国药市已是有一定规模的地方性药材市场了。
明朝时期,安国药市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进入药市的药材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加,药材市场上的其他物资也逐渐丰富,外地商贾纷至沓来。药物的交流,带动了药材加工和药材种植的发展,并开始了中成药的生产。为了适应药市发展形势的需要,明朝万历年间增建了药王庙正殿和药王墓亭,使药王庙规模进一步扩大,庙貌进一步完整。此后,远近百姓赶庙赴会者络绎不绝。到明万历末年,药材交易繁荣昌盛。史载“轮蹄辐辏,驰奔祁州”“药气熏天,货山人海”“极山海之产”“尽东南之美”,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客商到此开展生意,逐渐成为“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形成名冠全国的“天下第一药市”。
清代道光初年,安国药市进入鼎盛时期,药王庙会发展到“春五秋七”,即春庙五个月,秋庙七个月,全年不断。国内各重要中药材产地的药商、中成药生产者及国外一些客商,不只是在庙会正期赶来参加交易,有相当一部分药商或代表常驻安国,随时买卖。各地通过水、陆两路运来安国的药材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还有不少中成药及进口药品,在此“东货换西货,南货换北货,四方大交流”,市场购销两旺。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37年“七七事变”,历时310多年。这个时期,是安国药业全盛时期,安国药市规模达到全国之最,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药业体系,安国药市成为全国著名的药材集散中心。
三.中药文化源远流长
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中,安国以其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孕育了弥足厚重的中药文化。安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和经营实践中,无时无刻离得开“中药材”,安国的政治、经济、道德、法律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部围绕着“药市”来进行。
安国药市的形成,当溯自药王的传说和药王庙的建立。百姓缺医少药,只好求助于神灵护佑,进香求医,就地交流民间验方,才买药物,业药者乘机兽药。全国各地药商在这里汇集,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药王庙会”文化。安国药王庙不仅是安国药业的发端地,也直接孕育了一个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安国药市,在促进全国医药交流、弘扬中华医药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安国药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药王庙会植根于中医药文化,承纳了浩瀚如烟的民间文化,凝聚了当地人民的广大药商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道德风尚和审美趣味,逐渐形成了集祭祀、娱乐、贸易于一体的独特形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于研究民俗风情、传统礼仪意义重大。2010年,文化部对“安国药王庙会”立项研究,研究成果列入国家级大型项目《中国节日志》。
安国的药材加工工艺随着药市的兴旺而日趋成熟。在数百年来的实践中,无论是选料配方,还是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都积累了一整套成体系的经验,有许多独到之处,形成了自身的药业文化特色。切片工艺中,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被称为“祁州四绝”。日益高超和精湛的药材加工技艺,为安国赢得了“药不经祁州没有药味”的美誉。
以药兴业,是安国市文化的灵魂。延续千年的安国药市,是中药深深融入了安国人的经济和文化生活,药材在安国会聚,安国以中药闻名。“集中华之大全,萃海外之名贵”是安国人的自豪和追求。正是这种精神,支持安国药业在面临各种逆境时,能够自强不息开拓新的局面。
四.药业传承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安国药业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先后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罗荣桓、聂荣臻、陈毅、李先念、杨尚昆、薄一波、李富春、邓颖超、胡启立、王任重、杨成武、吕正操、万里、胡耀邦、田纪云、彭冲、王炳乾、吴仪、贾庆林等2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安国视察。1993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亲为东方药城题词。党的深切关怀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使安国药业发展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后,安国药业再现生机。1980年恢复全国性药材交流会,开放药材市场,药材种植大面积增加,全市药业形成了“经销、加工、种植、医疗、保健一条龙,科技、教学、信息、服务相配套”的产业化发展格局。1985年,建成全国第一个成规模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祁州药市,1987年春季举办了安国中华药材节,以药搭桥,推进经济、技术贸易合作。1996年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东方药城,祁州药市大部分药商迁至东方药城内经营。1999年,安国东方药城交易额达到45亿元,市场规模和档次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
自国家提出中药现代化以来,安国市历经二十多年,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方面艰难探索,发展模式逐渐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涌现了一大批现代化企业集群,涌现了一批现代化企业集群。1995年,建成了以中药加工只要企业为重点的祁州工业城。2001年,获批国家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007年,“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相继吸引同仁堂、乐仁堂、三九药业、贵州百灵、九州通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内初步建立起包括新药研发、中成药生产、中药材生产、中药材基地种苗繁育、医药流通服务和医药人才培育在内的现代中医产业体系。2014年,为抢抓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安国市召开“安国中药产业发展规划”评审会,邀请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医药总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共同探讨未来安国药业如何转型升级和进行数字中药都规划建设。2014年,与天津市天士力集团携手举行了“安国数字中药都”项目开工奠基仪式,2017年5月,安国数字中药都中央交易大厅开市,成为京津冀中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成为面向全国直至全球传播、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平台。
安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医药和养生文化,发展健康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2017年9月,安国被列入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安国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对接,在高端中药制造和中药健康旅游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健康旅游产业集聚区。
千年中药都,健康养生地。拥抱大健康时代,安国正由“药品之都”走向“康养之都”的新未来!
罗利,中共安国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