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到药市——明时期安国药市的繁荣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8-09 分类:千年药都
明朝末年,安国药市规模不断扩大,除安国自身种植药材采收加工炮制饮片和中成药制造外,全国各地药材客商来安国买卖药材,相互交流,天天有市,随时成交

在我国医药史上,明代是一个药学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明代朝延对医药比较重视,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医药管理制度,包括设立医药机构、发展医药教育、制定收购和检验药材以及对行医者因用药不当而致伤人命的法律等。

从明朝开始,安国药市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逐渐繁荣起来。经过200多年的时间,形成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药材集散市场。这段历史时期大约从明朝永乐元年(1403)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

这个时期药市能逐步趋向繁荣,与明王朝实行的经济政策有很大关系。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诏告臣民∶“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由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术,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他采取措施诱召流亡移民开荒,发展生产。因此,药业有了很大进步,药学理论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药王庙经灵验传说的传播和历代帝王的一再加封,加之朝廷对庙宇的屡次扩建和修缮,名气也越来越大。明永乐年间(1403~1425),明成祖朱棣仿效宋朝在临安所建药王庙,对安国药王庙进行扩建重修。药王庙扩建后,一些官员、名流和药界商人倍加颂扬,各地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药王庙进香祭拜,药王庙逐渐成为寻医问药聚集地。成化二十年(1484),祁州知州童潮作《皮场王庙》:“刀圭遗宋主,庙食岁应深。异迹归王爵,灵氛起昼阴。古今医国手,生死活人心。礼祷纷如蚁,常闻萧鼓音。”明成化丙午年(1486),安国药肆与驻安国经营的外籍客商纷纷捐款,“新其庙宇,饰其象设,拓其址墓,创其燕寝”。明万历年间,张怀泉修葺药王庙,史载曰∶“迩来、马殿、廊庑、围墙、障壁,因风雨倾颓、似非所以妥神灵者。公乃布诚心,捐俸余,命义民焉。延忠等劝募少许,鸩工聚财,适兴土木,民皆乐于趋事。更二朔,功告成。规制仍规旧贯,而檐阿之华彩,边幅之整饰,较昔焕然一新矣。”居民马自贵,自出黄金百镒重塑药王神像,又捐地若干亩,以岁收租米供香火,并建药王庙。药王庙的增修、扩建,对安国药业的振兴起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药王庙声威大振,药材交易规模也随之扩大。药王庙所存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碑文载∶“时清明寒食,四方瞻仰进香,赛祷于祠下,车毂填门,非淫祀也。”这不仅说明了四方百姓瞻仰进香的景况,同时也反映了庙会的兴旺和药市的繁荣。万历三十六年(1608),庙宇再次重修,碑文载道∶“岁至清明寒食,四方货物云集,贡牲帛金钱告虔者,肩摩而毂击。”两块碑文都有“四方”二字,一个说的是人多,一个说的是物多,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安国药市已经是有一定规模且具全国性的药材市场了,并且在每年的“清明寒食”举办一次药材交流大会。到明万历末年,安国药市已是“商贾辐臻,交易月余,盖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的北方中药材交易中心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7次下西洋的旅程中,曾到过30多个国家,把中药传播到亚、欧各地。每次出航除携带绸缎、瓷器、茶叶和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外,还带有大量的中国药材和药材加工品,如人参、朱砂、茯苓、附子、何首乌、荆芥穗、冬虫夏草以及青黛、六神粬、薄荷脑等。青黛、六神粬、薄荷脑和荆芥穗等药材大部分都由安国选送,这些药材的名字都冠有“祁”字。所以世界各地也都知道安国便是“祁药”的生产地。郑和返航回国时,把外国的一些珍贵药品也带了回来,以补国内空白,如血竭、龙脑、乳香、没药和好望角产的芦荟等。运回的这些商品除留有少部分自用外,绝大部分都要运到安国上市经销。再出航时,又要在安国购置大量地产药材和药材加工品。所以当时人民把安国成为世界药材的“水陆码头”,“药州”“药都”之名也就从此叫开了。

药市的兴旺,带动了药材加工、药材种植的发展。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这部书对安国影响极大。当时安国建制为“祁州”,人们称安国的药材为“祁州药材”或“祁药”。因为在种植、采收上认真细微,再加之精心炮制,精湛加工,使质量纯正,药效高、准,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赞誉。这个时期,安国的蟾酥、薏米、徐长卿、紫苏叶、大黄等被定为贡品,年年向朝廷进奉。这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安国人民种药、制药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各地客商的往来,要取得适宜种植的药材籽种也就比较方便,因而安国的种植业在这个时期有了发展。据明末郭应晌《祁州志》记载,安国当时种植的药材已有28种。

药材加工工具制造业也随之兴起,著名的专门用于切药的“福盛炉”药刀,即出现在这个时期。枣强人王云龙祖上三辈都是“烘炉”出身,是著名的铁匠艺人。他精心研究制作偏刃型药刀和排字型镑刀以及切药用的铁卡、铁扣、锯齿版、铁碾子等工具,经过试用,件件顺心应手,解决了植物药、角质类药和矿物药的切、制、镑、粉等一系列难题。切药刀的问世,轰动了全国各地,大家纷纷来安国购刀买药。回去后自切,自用,方便至极。药刀和制药工具的创造和发明,是安国人民在发展重要事业上的贡献之一。

明朝末年,安国药市规模不断扩大,除安国自身种植药材、采收加工、炮制饮片和中成药制造外,全国各地药材客商来安国买卖药材,相互交流,天天有市,随时成交。外地客商携药材来安国销售者,有的挑担,有的装车运输,在通往安国县城的几条大道上,都能看到“轮蹄辐辏驰奔祁州”人喊马嘶的热闹场面,安国药市逐渐向全国药材集散地发展。故有人赞曰:

车水马龙尘飞扬,大路终日奔波忙

只为土香生药香,才来祁州拜药王

寇建斌,第七届安国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曾任安国市文化旅游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