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几经挫拆、历尽沧桑的安国药业,蓬勃发展起来。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安国县是重灾区,元气大伤,百业待兴。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文革”的废墟上,收拾、整顿与恢复各行各业,药业的恢复列入了全县的重点。5月,县内全面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谁”大讨论,开始对“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平反。
1978年,安国药材种植达到10455亩,为新中国成立后最高水平。药材交流日益扩展。通向全国的贸易渠道逐步恢复。1979年冬,国家医药总局在安国召开全国医药、药材计划均衡会。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县级药材、医药单位都派代表来安国参加大会,对安国药材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会议诀定在安国设立安国市中药交易所(后改为北方中药贸易货栈),担负起药材市场的恢复、发展、调节余缺、互通有无的责任。
交易所一成立,便发挥了作用。由于“文革”期间对药业的破坏和压制,常庄大队积压了80多万斤沙参,后通过交易所一举售出。南仕庄生产大队积压牛夕5万多斤,一次调节即售出无余。交易所发挥的调剂作用,激发了农民种植药材的热情,安国药材种植增加到10万亩,总产量由几百万斤上升到几千万斤、上亿斤。
1980年3月,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中国药材公司再次在安国召开全国药材系统计划均衡会,全国2000多家药材单位,派代表来安国参加大会,成交总额高达11865万元,销售安国地产药材1000多万斤。中药交易所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与领导下,趁热打铁,向全国医药单位发出邀请,举办停顿14年之久的全国药材交流会。
1980年6月3日至12日,安国春季药材交流会召开,会期10天。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400多个单位、1900多名代表莅会。会议期间,签订合同7388份,成交总额高达6600多万元。其中,地产药材上市量1269万斤,各地中成药2028万盒,均销售一空。北京、天津、上海、河南、湖南、保定等30多个单位,在会上搞了大型中成药商品展览会,展出了2000多个品种,其中很多品种是国内外畅销的名牌特效产品,其中不少是当时短缺商品,如:黄连、人参、朱砂、麝香等。另外这次大会还广泛交流了各地中药材的生产、中成药品种、质量、包装和剂型改革等方面的经验。这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遗产,推动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等起到了一定作用。
1980年10月22日至28日,安国秋季药交会举行,会期7天。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地区一二级站和河北省、天津市外贸单位共148家,代表750名。大会期间共签订合同3500份,成交总额为3952万元。中药材上市量为224.89万公斤,中成药1219万盒,西药3904万盒。成交范围:以中药材、中成药为主,对于中成药、中药材有关的,如药械、包装、交叉商品,根据有关规定,亦可协商成交。各地代表本着发挥优势、推动联合的精神,进行了广泛的交易。
1981年的春季药交会可谓盛况空前吗?实际到会3000多人,签订大额购销合同931份,成交金额8600多万元。参会人员超过预期,当时安国可接待客人的住房加在一起,只能解决 1000多位代表下榻安歇,后在招待所的大厅内就地铺设草苫,各旅馆加床加铺,政府的会议室、各科局办公室全部腾出设置500多个床位,有了铺位,被褥不够,筹办单位又派人去保定地区招待处,邻县深泽、安平、定州各县招待所求援,借来2000多床被褥,这才满足了代表的需要,还有1500多名代表无处安身。经向博野、定州多家旅馆联系,所有床位全部包下,每日包租20辆大客车,分别接送药材代表去定州、博野住宿,用过早餐后再乘车来安国进行药材交易。这次药交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邀请种药农民参加大会,由他们和各地药材代表直接洽谈药材种植,订购产品,开展代种、代运、代购、代销业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80年,群众自发地在县城东后街南河沿兴起了药材自由市场,相当于乡村大集。虽然当时上市的多是药材籽种和秧苗,但却吸引着四乡农民和远近药商。上市的药材品种、数量一集比一集多,赶集的人员则更是成倍地增加,以至于河堤市场容纳不下。
1984年,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总产2.54万吨。农村涌现出药材种植专业村和数千个专业户,多种经营形式的药材贸易货栈、公司、加工厂蜂拥而起。原来狭小的南河沿药材市场远不能适应发展形势。7月,县政府将南河沿药材自由市场迁至西关街,建立了中药材专业市场,并成立了市场管理所。随后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中药材管理局,成立了中药材研究会、中药材加工联合会、中药材经销员协会等群众组织。
西关街中药材专业市场,也称“西关街药市”,占地15 亩,新建25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可容纳4700多个摊位,划分为10个交易区,有枣仁川芎市、片子市(饮片)、个子市(原药材)、杞果市、黄芪市、红花党参市、朵摊市(药花)等。每个摊点摊位固定,出售药材统一标签,标明药材品名、产地,以防伪劣药材充斥市场。每逢农历一、六集日,市场两侧和交易大棚的售药摊点密密麻麻,人们竞相选购,按质议价,进入市场交易的药材品种达200余种,上市量100多吨,成交量占上市量的38%左右,人流量达3万余人。
西关街药市,吸引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医药单位和药农、药商。他们到安国,人生地疏,需要市场管理所牵线搭桥;有的则来函、来电委托代购代运;也有的药农盲目运来大批药材一时无法脱手。为此,市场管理所举办了“四代”业务,疏通交易渠道。例如1985年4月,长春制药厂因缺乏白术,几乎停产,他们则来电话委托市场管理所,要求代购一等白术。经销人员为他们四处奔波,及时调去了价值4万元的1200斤白术,为该厂生产解了燃眉之急。北京市的某医院,要求代购药材,市场管理所帮助他们完成15个品种、价值1.5万元的药材,并用汽车直接送到医院去。帮助山东益都县一个经销户推销了15万斤黄芪,帮助张北县县社售出盲目运来的三万斤柴胡。据统计,1984年7月至 12月,市场管理所共完成“四代”药材36个品种161275斤,总值363551元。这不仅疏通了交易渠道,调剂了市场余缺,而且方便了群众,及时解决了医疗和药品生产单位的用药需要。
国家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安国药材经销业发生了极大变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特别是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后,经销日趋活跃。全县各级经销员达上万人,他们跑遍了全国各地,推销地产,调剂余缺。西关街药市更加繁荣兴旺,每逢集日,本地和来自周围各县的药农、药商,及四川、安徽、河南、广东、内蒙古、深圳等省、市常驻安国的药材经销人员,云集药市,熙熙攘攘,多达数万人。随着药材交流的蓬勃发展,交易市场又向伍仁桥、张家营、大五女、石佛、郑村等集镇扩展。
为满足药材交流的需要,1985年,政府在县城北侧新建了一个大型专业市场——祁州药市。从1985年秋季开始,每年两届的药材交流大会就在这里召开。大会期间,药市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交易大棚内,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中药材和中成药琳琅满目,此时的安国药市真可谓“华夏珍药荟萃之区”“举步走遍九州之地”。
于盼粘,七届安国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现任《安国市志》主编